在網友們一直不斷的要求下,農夫決定在本期(99-1)栽種可做蘿蔔糕、碗粿的在來米品種,經過通盤考量及分析,選定以台農秈22號的兄弟姊妹~~~台農秈14號,一個可製米粉及糕粿等加工食品的在來米品種,它是一個快30年的舊品種了,它由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申請命名的,在1982年正式通過命名推廣,是一種高糊化溫度及高直鏈性澱粉質的品種,很適合做各式各樣的糕粿加工食品;初期預計栽培1.5分地做試驗,這個品種在栽培全盛時期,全省全年也不過2000公頃左右的栽培面積,到了2007年僅僅剩下約50公頃左右的栽培面積,且一直以來全都集中在雲嘉南等地區栽培而已,其他地區都沒有量產栽培記錄,也因為是30年的舊品種,所以有些栽培相關資料並不是那麼完備,再下來的除了靠自己之外就是靠天了!

本次會栽培這個超冷門的稻種有兩個原因,一是很多網友們反應找不到做糕粿用的安全在來米,二是想再次藉由機會來與大家溝通觀念;說到在來米大家會想到蘿蔔糕、碗粿、粄條........,市售在來米的地方大都是在傳統店面,或以在來米粉方式在超市販售,不過,講究點的消費者都會不喜歡,市售在來米有兩種,一種是新米一種是舊米,新米做糕粿味道好口感卻不好,舊米做糕粿口感好味道卻不好,至於在來米粉那就只剩方便性而已了,因此要口感及味道都好,一般專業的糕粿製做就會以一定比例新舊米混合使用,同時兼顧口感和味道,而一般消費者卻不容易同時買到這兩種在來米,尤其是舊在來米,常會買到保存不當的舊在來米,帶股濃濃的"臭普味",好的舊在來米形成相當的不容易,不是把新在來米冷藏個一兩年它就是舊在來米了,一般都是以舊的穀子碾成"新的舊米",才不會有濃濃的臭普味,而這"新的舊米"都提供了專業契約戶了,這些大量用戶是不會採用有機在來米或自然在來米的,所以生產有機在來米或自然在來米是沒有什麼市場的,相對的生產成本及保存成本過高,報酬率卻比一般蓬萊米或糯米低太多了,因此,沒有農民有意願有機栽培這種高成本又少銷路的稻種!

在和很多網友交換心得意見時,發現一個共通的癥結,就是,大家還是以方便性為著眼點,並不是以安全性為首選,農夫說要栽培安全在來米時,絕大部份的人都是先問:"到時候是不是磨成粉就直接可用?"農夫我很無言!真不曉得要如何回答,大家若是不改變使用習慣,那麼即使農夫栽種出安全的在來米也是沒用的,因為各個條件下不可能取代使用,畢竟那是兩種不同的物品,不能用取代來衡量,也不能以方便性來決定優劣,我最怕說 : "那又要磨米漿很麻煩","乾脆用現成的粉比較方便","做出來的跟市售粉做的不一樣",要選用安全米糧就要有,不嫌麻煩及不同結果的心理準備,它不是替代品,它是新的物品,需要一套新的適應方式,那就是你適應它,不是它適應你;吃過農夫米的人都曉得,農夫的米不像市售的米,粒粒飽滿晶瑩剔透,農夫的米會有未成熟米、黑點米、斷米、洗米水會白濁,這都是正常現象,所以你要吃農夫的米,你就要適應此種現象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糧糧農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4) 人氣()